随着6月26日,小米YU7正式发布,小米汽车作为车圈顶流可谓王者归来。
6月30日,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发文称,自己也下单了小米YU7。随后,“何小鹏也下单了YU7”登上新浪微博热搜。
特斯拉涨价万元
作为小米汽车最主要的对标和超越对象,每当小米汽车人气大涨,特斯拉就难免被“同框”。
与过往增大电池容量以提高续航不同,此次Model 3长续航版及焕新Model Y长续航版搭载了新的电池包,电池可用度数没变化,但使用了新的化学配方,并通过整车的优化,提高了汽车的续航里程,新电池也会愈加耐用。
据乘联会数据,2025年5月特斯拉中国批发销售量为6.17万辆。其中Model Y销售量为2.48万辆,Model 3的销售量为1.38万辆。
商品升级带来涨价本身并不稀奇,但在车圈价格战尚未熄火的档口上,提价相当考验车企的商品力和品牌影响力。
2023年开年,特斯拉率先打响了电动汽车价格战的第一枪。
在20万元及以上车型的范围,特斯拉长期断崖式领先,直到小米SU7异军突起,这一局面才被打破。
小米汽车一路长虹,
米氏推广成核心竞争优势?
自去年9月,小米SU7出货量突破20000台后,小米SU7就开始和Model Y争夺20万以上新能源车型“榜一大哥”的地位。
今年2月,传统意义上的车辆销售淡季,小米SU7却在中大型车销售量榜单中一举夺魁,销售量达到了23728辆,成为该月唯一一款销售量超越2万辆的车型。
假如说2月小米汽车一骑绝尘,在订单结构上有其特殊性,毕竟别家都是以需定产,小米汽车订单积压,产能有多大,销售量就能有多大,那样4、5两月的销售量仍能超越Model Y,就多少体现“真功夫”了。
依据易车网数据,4月,小米SU7销售量28585辆,Model Y则为19984辆,5月,小米SU7销售量28013辆,Model Y则为24770辆。
7月1日,小米汽车官方微博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6月,小米汽车出货量超越25000台。小米表示现在正在竭尽全力抓紧生产。
图片来源:微博
可见,6月对于小米汽车来讲同样是大丰收。
在前不久的“2025将来汽车先行者大会”,华为余承东表示,“大伙看到,从其他行业来的这个公司只做一款车就卖爆了。虽然他的商品可能不是那样好,但卖得非常爆……就是新媒体网络社交互联网年代强大的推广能力,强大的品牌能力,所以他的一个商品哐就能打爆”。
小米YU7发布后,零跑汽车开创者朱江明直言倍感重压,东风日产的高管黄照昆则称小米YU7的买家为“愚忠的品牌粉”,后在微博公开道歉。
小米汽车的崛起,不只让国内的友商心中“五味杂陈”,也惊艳了国外同行。
福特汽车首席实行官法利,去年在测试小米首款电动汽车SU7后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。SU7是小米的首款电动汽车。“大家从上海空运了一辆到芝加哥,我已经开了六个月了,我不想停下来,”法利当时说道。
某种意义上,目前卖车和卖Labubu有点类似。乘用车,既是交通工具,是工业品,也是消费品。小米汽车的成功符合了当今产品销售时尚:设计+商品力×价格×情绪价值。
在设计上,SU7参考Taycan,YU7借鉴Purosangue,为用户提供了满满的豪华感。
而在情绪价值方面,从4月到6月26日发布会当天,雷军抖音短视频账号发布了十余条短视频,向用户推荐小米YU7的特征、他对小米汽车的策略考虑与小米YU7发布会前后的感受。
每条短视频都有几十万点赞和数以千计的评论,重回3月前的状况。
饥饿推广还是
产能爬坡
不过,爆单也并不意味着销售获得了完全成功,一如小米SU7发售时遭到的质疑,小米YU7的出货能力第三引发关注。
据媒体报道,现在YU7锁单用户中,即使下定Max版的顾客,其出货时间最快也要33周;而选择YU7标准版的用户等待时间更是长达57周,这意味着此类用户需等待超一年时间才能提车。
鉴于此,不少友商推出活动,已下单YU7的买家,假如转购旗下车型,可以获得补贴或者奖励。友商此举,无益明确把矛头指向了小米汽车,试图“截胡”小米汽车的订单。
除此之外,黄牛闻风而动,再为小米YU7加了把火。在闲鱼上搜索YU7转单,黄牛常见价格在2000元-8000元不等。
尽管看上去形成了“饥饿推广”的态势,但这可能并不是小米汽车本意。产能方面,相比特斯拉,小米汽车的产能爬坡无疑更顺利一些。
2017年至2019年,特斯拉曾深陷Model 3“产能地狱”中,以致需要埃隆马斯克“睡工厂盯工”的程度。而小米汽车的工厂,在小米SU7发布之后3个月,就基本达到了设计产能。
为了提升出货速率,从2024年6月起,小米汽车一期工厂已开启“双班”运营,到了9月就达成了出货量再翻倍。进入2025年,每月出货量基本稳定在25000辆以上。
与之对比,小米汽车二期工厂根据规划将于7月开始投产,设计产能依旧为15万辆。参照一期工厂的生产效率,前三个月月均万辆,后3个月月均2万辆的话,那样年内小米YU7有望出货10万辆,消化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大定订单。
结语
无论是特斯拉涨价,还是小米YU7爆单,都让整个中国车圈看到了价格战以外的其他进步可能。这种进步路径能否复制,仍有待察看。
不过,仅就小米汽车而言,有一点值得注意:汽车不是手机,多数人没意愿也没能力两三年就换辆新车。假如小米汽车将发布之初的积压订单消化完,之后的订单更多来自“自然流量”的时候,小米汽车还能有这样盛况吗?
免责声明
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均只作为参考,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。另,本文中的任何看法、剖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,亦不对因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。投资有风险,过往营业额不预示将来表现。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看法客观公正,但不保证其准确性、完整性、准时性等。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看法。